2345个窟龛、11万余尊石刻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厚重历史。
2025年5月19日下午,习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并与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
笑声里,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都是慕名而来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多到实地去寻溯。”
古阳洞作为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见证着石窟艺术的发展脉络。总书记考察时,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工作人员刘轶正在这里开展考古报告调查、测绘和三维数字化扫描工作。
“以前测绘靠的是一双手、一支笔、一张图纸,费时费力。现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将文物保护与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综合运用,让测绘数据更加精细精准,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刘轶感叹,科技正重塑文物保护的方式。
面对历经千年的石窟,如何延续其生命力?科技成为关键答案。文物保管展示与文献资料中心的张国锋,日常工作便是对石窟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他介绍,通过这项技术建立的高精度数字档案,不仅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更让不可移动的石窟“走出去”,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领略其文化魅力。
自2005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便开启了“数字档案”建设,运用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采集文物信息。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龙门石窟研究院还开创了残损文物虚拟复原及流散文物虚拟复位的新模式。2020年9月,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将3D打印的原比例佛首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残像上,佛首和残像的两个断面完全吻合,代表着国内首次实现流散石质造像文物“數字修複”。
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館員余傑表示,如今文化遺産保護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一定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把新材料新工藝融入文化遺産保護中,讓文化遺産保護更精准更有效。同時通過創新形式、豐富載體把龍門石窟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見證了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經風霜而不減神韻,是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習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和利用,反複強調要讓文物活起來。此次河南考察,習再次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作爲延綿千年的石刻藝術瑰寶,龍門石窟如同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并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